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主旨讲话 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 加快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日期:2021-10-14 14:32    来源:南京日报   字体:[ ]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在我市各部门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将加快绿色发展,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措施有效实施,现在我们身边的鸟儿越来越多,湿地、公园、绿道乃至小区,鸟儿随处可见。獐、貉、鸳鸯、日本松雀鹰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南京均有分布。2019年冬,我们在南京溧水无想山还监测到了白鹇。这是目前国内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鹇的最北端记录。”市绿化园林局林业站工程师孙其军说,“近年来,南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野生动物科普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其栖息地保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我们每年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宣传为契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大力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优化野生动物福利;对秤锤树、中华虎凤蝶进行就地原生态保护本土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等,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生活营造了良好环境。这些都很好地印证了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工作人员宋双双感触颇深。“2019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原则,完成了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通过恢复绿化面积170公顷,折合年新增固碳量约1090吨,极大改善了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彻底消除了裸露边坡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修复区及周边土地安全有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助推;恢复可供利用的建设用地135公顷,折算经济效益约6亿元;恢复耕地面积95公顷,折算经济效益约7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后续工作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快编制《南京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们严格实施十年禁渔,提升长江南京段及入江支流水质,开展矿山修复,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该负责人说,生态环境改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环境基础,为动植物呵护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南京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构建生命共同体为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古都继续努力。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是切实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一道重要保障。“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南京在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管的同时,配合专项执法行动,高举利剑,严厉打击查处涉渔违法行为,坚决对非法垂钓、非法捕捞等露头就打,通过开展集中、高压、严管整治行动,切实维护长江重点水域禁捕执法良好秩序。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存着铜鱼和长吻鮠等珍稀水生物种,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大了对保护区的巡查力度,加强保护区管理;通过举办科普进社区进学校、南京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展、市民探访保护区、印发《守护生命长江》科普手册等方式,向市民宣传普及保护长江水生动物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区建设和水生生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