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媒体关注丨省环保集团:“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创新 激活高质量发展向“新”力

发布日期:2024-04-23 22:01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编者按:423日,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刊发《省环保集团:“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创新 激活高质量发展向“新”力》,从党建引领、制度改革、数字赋能、人才培养四个维度报道了省环保集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的生动实践。 

  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对企业而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江苏省属企业中唯一的环保企业,近年来,省环保集团党委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引擎来抓,从党建引领、制度改革、数字赋能、人才培养四个维度谋局破题,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路向“绿”而进、向“新”而行。 

  党建引领,攻坚绿色发展新方案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了确保集团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展开,形成各方面资源协同攻坚的态势,集团党委抓住项目由谁带头、以什么架构推进这个关键,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上、建在团队里、建在平台中,有的放矢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红色动能”。 

  化工园区是化工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而长期积累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污染底数有多少?如何及时切断污染迁移扩散?怎样实现边生产边管控?作为制约绿色发展的环保新课题,目前仍没有解决路径可循,没有现成作业可抄,必须借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寻找答案。集团党委拿出啃“硬骨头”的韧劲和闯劲,抽调支部书记挂帅,专业领域党员骨干组成攻坚队,2023年春节假期未结束便全力投入项目研发中。历时长达7个月的奋战,项目组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精细化工园区场地复合污染协同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方案得到由院士领衔组成的专家组高度肯定,成为2015年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来,首个由江苏省属企业牵头的项目,也是“十四五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启动以来,全国范围内首个由国有企业牵头的项目。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满足长三角精细化工园区场地污染治理现实需求,支撑水土污染系统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更高维度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产业链发展中,上下游企业明明是“左邻右舍”,却常常“五指难成拳”。集团一方面牵头组建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省环保产业研究会、省生态环境科研联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组织力强、载体灵活的优势,用好全省产业链党建“三张清单”,携手相关单位共同成立“绿水青山”“党建+”服务战略联盟,通过“抓机制建设、抓要素集聚、抓沟通联络、抓示范典型”,把战斗堡垒建在“链”上、先锋力量聚在“链”上、服务保障嵌在“链”上。同时,按照“一支部一品牌”思路,创建“植根资源综合利用,争当创新发展先锋”“集智先锋 专精赋能”“亲清驿站”等特色党建品牌37个,精心打造“环保讲堂”、“网上大学”,联动开展特色共建活动,推动企业链得上、链得紧、链得强。 

  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创新成果是最好的“例证”。集团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2.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4%,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省属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围绕新污染物治理、减污降碳、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需求,承担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43项。建成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研发型企业、1家瞪羚企业。建成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个,获各类科技奖项80项,其中省部级奖项23项,“多尺度大气物理过程对我国臭氧污染影响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危险废物分级分类智能化管理集成技术与应用”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多元化场景的有毒有机物污染土壤风险控制与修复技术”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改革破障,制度保障创新有活力 

  制度改革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集团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制度改革,不断理顺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激发创新动力活力。 

  集团党委先后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董事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科技创新部,不断健全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架构。党委一号文连续4年聚焦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整合科技条线力量,组建“三院两中心”,即生态环境规划院、环境技术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院、监测监控中心、大数据中心,从顶层规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监测监控、信息化等各方面协同发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集团把科技创新内嵌至新一轮国企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之中,按照《江苏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梳理8项重点改革任务、30项分项任务、198项任务内容及234条工作措施,每一项重点改革任务都包含科技创新要求,着力在炼好创新内功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创新联合体、项目示范等方式,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完善差异化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已与超过40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健全创新奖励激励机制,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激励政策,明确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及对成果转化有重要贡献人员收益比例不低于成果转化奖励金额的50% 

  在制度的保驾护航下,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生花”。地下水抽出—注入一体化成套设备、氧化药剂、微生物菌剂等修复功能材料,已在中国丹麦场地治理国际合作示范工程“原泰州化肥厂遗留地块”等地块成功应用,央视专题跟进报道。多元耦合高级氧化成套设备,在万吨级的工业园区废水治理工程中应用示范,实现废水资源化处理与生态安全排放/近零排放。基于生物有效性的污染风险评估技术、绿色低碳修复材料等20余项技术专利,在土壤污染责任认定、健康风险识别和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保障了全省100多个关闭遗留地块的流转开发和安全再利用,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自主研发的高效低成本的臭氧催化材料,解决了传统锰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工艺复杂、条件要求高、抗湿性差等问题,建立了年产100吨负载型臭氧催化剂试制生产线。“基于环境浓度的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模拟定量技术”,服务于我省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首次实现全省工业园区大气污染排放总量的在线同步动态核算,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智再造,数据赋能发展新路径 

  数字技术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集团依托自身长期深耕生态环境监测的数字优势,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让绿色科技创新加“数”前行。 

  注重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成立集团“大数据中心”,制订2023-2025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以及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和任务清单,确立了“1152”数字化发展架构,即“一朵环保数字专有云、一个生态环境全域数据库、五大环保板块产业数字化应用、两大环保管理和智慧营运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汇聚、云计算等技术运用,有效提升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监测感知能力、预警预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数字化绿色化技术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深度融合。 

  为环境监测装上“智慧大脑”。建成了全省首个全自动水质分析系统人工智能实验室,主研发的智慧环保“政企通”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全省26家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提供“定制化”数据服务,为1/3重点化工园区提供智慧环保管家服务,大幅提升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入选全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服务资源池单位。建设的全省工业园区限值限量一体化监控平台,通过自研模型创新园区总量核算方法,实现省级及以上园区在线监控数据“全接入”和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全核算”。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热力图”项目相关成果,实现流域内工业、农业、生活等主要污染源物和排污口的精准溯源,成为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数字赋能主业向“新”前行。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数据孪生等技术,初步搭建了“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综合监测平台”、“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与碳排放核算平台”、“园区低碳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园区、企业碳排放动态核算、碳排放管理等功能。研发的多源遥感AI模型,实现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内开发建设活动智能识别。建设的智慧环保大数据中台,入选工信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获评“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标杆工程”,是我省生态环境类大数据服务应用领域唯一入选项目。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智慧综合管控数字化平台,获“2023年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智慧精准管控系统,入选2023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基于大数据中台的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监管解决方案,获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解决方案。 

  人才支撑,以人为本谋未来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集团大力实施“领军50人工程、环保英才工程、未来人才工程”等三大人才工程,最大限度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精度”吸聚人才。根据科技创新需要和不同人才类型制定政策,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2023年,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引进1名全国规划咨询领域一流专家担任生态环境规划院院长,引进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中心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3名、海外留学生24名;新招聘研究生学历174人,其中一流大学生占比78%;新增副高以上或具有执(职)业资格专业性人才105人,累计获评国家级会计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38人、省产业教授19人。历经近4年的发展,集团现有员工近1700人,平均年龄34岁,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占比48%,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超20%,构建出高端引领有力度、中坚支持有强度、基础人才有厚度的“人才雁阵格局”。 

  “广度”搭设平台。围绕“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创平台建设。与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合作设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研发中心”,与挪威联合开发有机废弃物制生物炭技术及装备,与荷兰卓越水创新中心开展创新水技术研究,促进国际技术和人才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023年,集团1人获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称号,2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南京市企业专家工作室,2个研发团队成功获批省青年基金项目,1人获批2023年南京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1人获批2023年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相关领域)项目。 

  “温度”留住人心。建立科研团队专项奖励制度,首批对50名科技人员开展股权激励。在薪酬体系中合理设置职称、学历等职业资格证书津补贴,累计惠及近500人次,补贴近200万元。实施党组织联系服务专家、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等制度,定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联络服务,集团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一线、服务人才需求,开展“访贤问能”等活动,努力把人才关键变量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