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水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丨省环保集团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分论坛并分享创新实践经验
发布日期:2025-09-17 16:42 来源: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字体:[ 大 中 小 ] 近日,由省环保集团承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三水统筹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分论坛在南京顺利举办。
本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保集团的8位权威专家,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核心命题,系统探讨重点问题,多维破解治理难题。会议由江苏省环保集团环境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凌虹和河海大学教授李一平主持。
与会专家从“政策与理论—技术与创新—实践与应用”三维度全方位讲解了流域治理的系统路径。
政策与理论——深入剖析顶层框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钱锋高级工程师指出,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仍面临城乡面源污染、水生态退化和汛期水质波动等挑战。钱锋解读了当前工业园区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美丽河湖建设及长江水生态考核等方面相关政策要求,提出现代水治理需要确立生态优先的治理目标、发展基于自然的系统治理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建议。
技术与创新——解决治理关键难题
太湖治理是“国之大者”,南京大学李爱民教授精准识别了当前太湖面临湖泊总磷不达标、生态退化及基础设施短板等关键问题,按照点源-区域-流域的思路,提出构建“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治理模式,实施“两湖修复、三线治理、五区控源”的空间布局,并依托智慧监测平台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强化污染溯源、风险预警与精准治理,推动构建太湖上游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聚焦城市河道汛期水质超标的现象,河海大学李一平教授揭示了溢流污染是问题核心,管网清污不分、雨污不分及排水体制混乱是问题根源,提出了集“诊断-预判-评估-管控”城市河道汛期水质波动溯源解析与预测预警的溢流污染综合控制策略,为破解城市内涝防治与水质保障矛盾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全球及我国湖泊水生植被加剧退化的严峻态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张运林书记指出,富营养化导致的水下光环境恶化、持续高水位运行及全面禁捕引发的牧食压力增大是根本因素。其团队构建了以改善水下光环境为核心的生境修复技术体系,形成了“快速建群-精准调控-长效管维”的植被恢复技术链,为浅水湖泊生态修复与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方案。
针对农业面源和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治理难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永红研究员介绍了基于周丛生物(自然生物膜)的新型一体化反应器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分散式处理和多种复杂废水,具有处理负荷高、剩余污泥少、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末端治理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实用技术。
实践与应用——先进经验案例参考
北京大学刘永教授提出了“以水资源循环与平衡为基础、以水环境保护与提升为保障、以水生态健康与持续为目标”的治理思路。以滇池流域为例,刘永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模拟技术,构建了“湖体尺度水量-水质动态调控、水系尺度生态补水优化、流域尺度联合调度、区域尺度再生水循环”的流域水资源系统四级优化体系,为流域“三水统筹”治理提供智慧决策支撑。
针对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生态问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陈求稳研究员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经济五大维度,研究构建了多目标协同的生态水位动态调控模型,确定了不同季节的适宜生态水位区间及调控原则,设计了包括引调水、改变出入湖口、修筑隔堤等多种工程调度方案,为干旱区湖泊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江苏省环保集团环境技术研究院凌虹副院长提出基于“三水统筹”理念的流域精准修复路径,强调通过“精准诊断-技术适配-时空调控-协同管理”四步实现系统治理。以扬州市邗江区明月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和宜兴入湖支流生态缓冲带建设项目为例,融合了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水体动力改善、基底重塑、污染源控制、分区生态修复及智慧调控等方式,实现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为流域系统治理提供创新方案。
本次分论坛既有对“三水统筹”理念和水环境管理政策的宏观理论探讨,也有针对城市水网治理、农业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的核心技术突破,更不乏来自太湖流域、博斯腾湖、滇池等治理一线的宝贵实践经验。与会专家深入浅出的研究成果分享,汇聚成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步恢复的科技硬实力,为绘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中国画卷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