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山“掸尘” 让“穷山”变富
发布日期:2022-07-05 14:12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大 中 小 ]句容市下蜀镇空青村全面整治石灰窑、轧石场、废弃矿山,实现生态富民
行走在镇江句容市下蜀镇空青村的乡间小道上,美丽乡村新景象扑面而来:农家小院整洁干净,青石路面平坦宽敞;武歧山—空青山古茶道吸引游人慕名前来登山踏青;养蜂园、种植基地等各式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村民腰包鼓了,喜笑颜开……
近年来,空青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铁腕整治村内各大石灰窑、轧石场,转“挖金”为“养金”,在全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带领村民走上生态富民道路。
“石灰村”变成“网红村”
地处连绵群山间的空青村,蕴藏着石灰石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10多年前,开山采石、开石灰窑一度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捷径,但“靠山吃山”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菜地里的蔬菜常年披着一层“白衣”;马路上,随着车辆驶过,满天的灰尘令人发呛;村内房屋上,一层又一层的白灰堆积得像下了雪,整个空青村更是被称为“石灰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必须有所行动。”空青村党委书记马道荣介绍,2017年,下蜀镇对全镇范围内的石灰窑、轧石厂、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整治。从一户户谈判,再到一户户签字、拆除,最终空青村内16座石灰窑、3家轧石场全部关闭。
“当时关停就是夺了他们的饭碗,这是我干的最难的一件事。”回忆起当初,马道荣感慨万千,但是眼前焕然一新的村落又让他欣喜万分,“现在的空青,才是村民们所追求、所向往的田园乡村,那些企业家们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在拆除污染源的同时,下蜀镇还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随着复绿复垦工作的启动、农村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空青村模样大变。
“我们聘请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设计,打通全村的污水管网,增设太阳能路灯等,如今三面环山的范巷,成了村民口中的美好家园、游客向往的山水田园乡村。”马道荣表示。
“真没想到,我的家乡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灰白色不再,村子不仅变得干净整洁,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还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赏。”村民陶茂华骄傲地表示。
“挖山人”变成“养山人”
随着石灰窑、轧石场的关闭,如何在修复青山绿水的同时稳定自己的“钱袋子”,是空青村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身份的转变,因为以前都是靠挖山吃饭,现在应该在养山的道路上寻找新的致富路,如何变挖山为养山是关键。”马道荣说。
邓顺峰是当年众多轧石场老板中的一员,如今他已经彻底从一名“挖山人”转变为一名“养山人”。就在离空青村村委会不远的地方,邓顺峰承包了200亩的农业用地,建设了一座综合性的农业生态园林。“轧石场关闭后,我就在马书记的帮助下承包了这片山地,如今光茶叶的种植销售每年就能有30万元的收入。”邓顺峰表示。
邓顺峰注册登记的江苏芸轩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每年采茶季节都会招募当地近60名村民前来采茶,让很多村民享受到了家门口就业带来的实惠。“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我都会去,1个月下来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就在家门口,很方便。”村民李成玉笑着说。
一座座荒山重新变绿
在村民转变身份的同时,空青村村委会还做起了荒山租赁的“生意”,将众多闲置的山地承包给村民发展苗木产业。“我从2015年开始租赁荒山荒地,种植松树、紫玉兰等,每年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王家龙告诉记者,如今,像他这样靠“养山”吃饭的人越来越多。
“荒山租赁在给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平均一亩地600元,每年能给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可谓是一举多赢。”马道荣表示。
不仅如此,一座座荒山的重新变绿,让空青村从企业家谈之色变的“灰尘村”变成了争相落户的“香饽饽”。
在下蜀健蜂园蜂业专业合作社,道路两旁各色花朵争相开放,一片绿意盎然,很难想象曾经这块区域有5座石灰窑,处处都是“伤疤”。
“因为蜜蜂对环境很挑剔,以前灰尘漫天的时候我们都要挑选地方养,现在不仅有了固定的养蜂点,还形成了统一的技术培训、销售模式,蜂蜜品质都有了提高。”蜂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3、4月份的销售额有400多万元,以往年销售额能达到1000多万元。”
随着蜂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日益壮大,带动了空青村近80户村民从事养蜂行业,同时合作社也逐步迈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与各大院校结对共建,开设“养蜂课堂”,向学生传授养蜂技巧,培养他们的兴趣。